成大數學系中長期發展計畫--參、未來發展計畫

一、資源

  • 因過去幾年數位資深教師退休,加上最近幾年數學系聘人極為嚴謹,使得系上教師人數逐年下降。我們期望在未來三到五年內能持續積極聘任優秀人才,並將專任教師人數保持在 32~33 人左右。
  • 待 92 學年度結束後,本系進修推廣部將完全取消。之後,本系大學部、碩士班和博士班的學生人數將維持目前在目前的水準。因此師生比將可以維持在 1:7.5 到 1:8 之間。
  • 在考慮到學生的來源以及系上的負擔,本系考慮自 93 學年度起取消大學部推薦甄試的招生方式,並將名額移轉到申請入學的招生方式。本系將持續地關注不同招生方式的特點,期盼能招收到一流的學生入學,並追蹤不同入學方式的學生的學習狀況,作為往後招生的參考。
  • 在學校不斷地刪減圖儀經費,再加上期刊價格不斷上漲,如何能更有效率地使用圖儀經費已經是系上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們將協調鄰近學校(如中山,中正等)在期刊的訂購上採取互補的方式,並簡化館際合作的流程。
  • 鼓勵系上同仁藉由國科會研究經費來更新儀器設備,以減輕系上圖儀費用的負擔。另外應該提高系上電腦設備的管理效率,使得現有的設備的被充分的利用。
  • 本系使用空間大致上足夠,但是建築本身老舊,地下室通風不良,屋頂也有滲水的現象。目前理學院各系的系館已經成為全成大中最老舊的一個學院。本系希望能結合理學院各系的力量,督促校方儘快實施理學院大樓的改建計畫。

二、教學

  • 本系自 91 學年度大幅改革大學部的課程要求,讓學生有更多選課的彈性。我們將延續此一方向,繼續檢討課程規劃的標準,強化學程的設計,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可以更加緊密的結合。
  • 持續地要求教師訂定課程綱要,建立檔案並且上網,使得教學經驗可以傳承。繼續強化助教的功能,提升學習的效果。
  • 自 92 學年度開始,本系將試辦管理學院(包含經濟系)的微積分統一教學,統一進度以及統一考試,並視教學的情況決定是否成績採取統一標準及是否由學生自由選課。此一制度應當可以教學的品質。我們將視試辦的成效來決定是否逐漸推廣到其它學院。
  • 已有悠久傳統的「微積分實力測驗」將持續舉辦,並在命題技巧上加以改善。自 91 學年度起和中山大學合辦,可以互相觀摩砥礪。如果形成良性競爭,可以考慮再爭取中正大學加入。
  • 鼓勵學生參加教育部所舉辦有關數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數學學力測驗」。
  • 目前本系有兩個教育部的大學基礎教學改善計畫。繼續鼓勵系上教師申請類似的計畫。
  • 本系的「導生制度」從 91 學年度已有重大的改革,減少每一位教師的導生人數,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受到更充分的照顧和指導。我們將追蹤此一新制度的成效,並進一步的檢討改善。

三、研究

  • 鼓勵系上教師向國科會申請專題研究計畫,期望在三到五年內能將每人平均的計畫件數提高到 0.73 件到 0.76 件之間。
  • 目前系上每件國科會計畫的平均研究經費只有台清交等校的 55% 左右。我們希望鼓勵系上教師在申請國科會計畫時在經費的預估能更為積極,以大幅增加每件研究計畫的經費額度。期望在三到五年內能將每件的平均研究經費提高到台清交等校的 75% 左右。
  • 雖然本系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經費低於台、清、交三校,但是本系研究成果卻是和交大相近,並超越台大與清大。本系將繼續保持此一成果,徵聘優秀人才,維持領先的動力。
  • 繼續向國科會「數學研究推動中心」爭取經費,舉辦研討班。並邀請優秀學者到本系訪問。
  • 目前國科會「理論科學中心」設在清大校園,對南台灣的數學界來說,交通相當不便,因而影響到中心的成效。因此,本系將爭取國科會「理論科學中心」在成大設立分部。
  • 爭取國科會在成大設立「應用數學研究中心」,仿照理論科學中心的編制,但主要在於強化數學和工程、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研究的重點可以包括科學計算、作業研究、生物統計等等。利用成大已有的深厚基礎和南部科學園區的龐大資源,成立此一中心將可收到非常良好的成效。
  • 本系將利用徵聘新任教師的機會,加強已有的領域的整合,並促進「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不同專業之間的合作關係。

四、服務

  • 在系上的網站建立和系友交流的平台。提供系友登錄,建立系友通訊錄。發行成大數學系通訊,預定每半年發行一期,以電子版或紙版的形式寄發給系友,向系友報告本系的最新動態。 建立系友的認同感。
  • 利用現有師資持續建立和鄰近高中(如台南一中)的合作關係。一方面可以指導優秀高中生的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爭取優秀學生進入本系就讀。
  • 本系原本長期執行的高中生資優班(「南區高中數學科學習成就優異學生輔導實驗計畫」)計畫自 89 學年度因故停止。本系應向教育部爭取繼續執行此一計畫。
  • 最近幾年,數學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社會注目的焦點,本系應該利用已有的深厚的專業基礎,向社會大眾提供經驗和建議,為教育改革貢獻心力。
  • 持續地網站的維護與更新,提供社會大眾諮詢的管道。